贈醫施藥
在紅卍字會的道慈文化中,贈醫施藥是無量功德,各地卍會只要有能力,都會營辦相關的項目,甚至會創辦醫院,提供免費的中西醫服務。香港紅卍字會,早在1931開幕之初,便有方科供各界善信參壇問病。1933年下半年,港院常設院壇,來壇問病的人多了起來。1938年底,港會在元朗和屏山的難民收容所內附設臨時診所。1939年初,港會設立世界紅卍字會深圳難民收容所。為防止所內出現疫情,港會一方面求助壇坫,按方向難民施贈中藥湯飲,另外又在所內設立施診所,為難民提供免費醫療。
施診所分為中西醫兩部份,醫生、護士均係志願參與,所有治療及藥物,費用全免。每日來施診所求診的病患約五六十人,除本所難民外,亦有來自深圳本地的貧病者。在之後建立的大埔叉坑難民收容所和元朗屏山慈幼院,內都有施診所或校醫的設立,足見港會對醫療服務的重視。1941年,物價飛漲,凍餒者眾,因營養不良患病致死者無日無之。港會鑒於情況日趨嚴重,除協助政府辦理平糶米站及公共食堂,同時亦決定正式設立贈診所以救助市內貧病者。有關計劃得到著名的西醫師、社會活動家蔣法賢(1942年入修,道名洋澈)的支持。在他的全力協助下,港會確定於港九兩區分別設置西醫贈診所。香港贈診所位於會址一樓,九龍贈診所位於九龍油麻地德興街12號。贈診所不收取任何費用,只為方便貧病,開診後求診者每日共達600餘號。1942年,九龍贈診所因香港淪陷,被迫停辦。在會址一樓的香港贈診所則繼續濟眾,堅忍渡過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歲月。香港重光後,港會贈診所的維持仍為不易。猶幸每年藉各同修襄助,尚可繼續。及至國共戰爭驟興,避難而來人士與日俱增,數年之間,竟達原來香港人口之4倍。為滿足貧病者的需要,港院會不能不增加對贈診所的經費投入。這就有了從1949開始的慈善賣物會的舉行,把募捐的對象一定程度地從同修擴至社會各界人士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戰後復元和向製造業城市發展的歲月中,由於香港缺乏完整和廉宜的公共醫療體系,贈診所成績因而相當卓著,誠為地區貧病者的主要依靠。每年診症約在一萬七八千人次,最高曾達三萬多人次。1963年,地產界聞人李世華(道名仁昌),弘願支持贈診所開辦眼科服務,並捐資作經常費用。及至約1985年,贈診所又開辦免費牙科服務。不過,此時的贈診所,就診人次已因港府於1974年修改公共醫療政策,承擔起保障及促進市民健康的主要責任,而整體處於下降的趨勢中了。今天的港會西醫贈診所,是根據港府《診療所條例》(香港法例第343章)規定註冊的診療所,繼續提供西醫內科、眼科和牙科服務。其服務雖是完全免費,仍具相當水平。醫療器械和藥物,均十分講究,所聘用醫務人員,亦符合港府衛生部門的有關規定。就診人次以2010年的全年統計,內科為1,358人次,眼科2,053人次,牙科1,163人次,合共4,574人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