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型大小:
字型大小:
3.1-about us 3-about us

關於我們

image-selling
慈善賣物會

1940年代末期,因內地國共戰爭風雲驟起,移港人口遽增,慈業開展更見急需。香港紅字會計劃加強轄下贈診所服務,俾使貧者不致為疾患折磨,潦倒街頭。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在當時的條件下,必須盡快在經濟上覓得支持。慈光先會長和王正廷夫人周淑英(道範)提出慈善賣物會創議。王正廷會長以身作則,親自籌劃倡導,並率領港會各方,全力投入。港會同修,或贊助以商品,或捐以家藏,又或手製精品,更托鉢上門,四出向香港各大商號,徵集義賣精品,務使賣物會琳琅滿目。

 

 

另一方面,為推銷賣物券,又不辭舟車跋涉,舌焦唇燥,以求大眾普種善因,同享福果。經一番緊張籌備,首屆賣物會終在1949年12月11日,於會址旁以竹棚搭建的會場中隆重舉行。上午十一時,本港華人大老周壽臣爵紳剪綵,更在致辭中推崇港會向來努力於香港慈善工作,已早為各界稱道。今為推進歷年所辦的施醫贈藥慈業,舉行賣物,敬希到場各界慨解義囊,共襄義舉。到場的各界人士,共約二千餘人,紛紛持券換物,氣氛熱鬧。當天陳列展售的,除了由男女會員及各大公司贊助的貨品外,古玩字畫亦甚多。首屆賣物會十分成功,不但為贈診所籌得足夠的經費,而且為當年尚在艱難困頓中的香港,平添上一番的祥和喜樂。到了今天,慈善賣物會雖已走過六十幾個年頭,卻依然是港會與香港各界年度的重要約會。誠如趙士謙會長在賣物會六十周年時撰文所說,賣物會“發議自敝會,功德歸眾願。引沿延續善舉,珍重前途,應機努力,當竟全功。竹棚眾木支,尤期各界續推愛解囊,共踐萬聖慈悲之旨。”這是一個與眾同樂更與眾同善的盛會,賣物會因而就有了長久不衰的生命力,並必將繼續匯聚熱誠,發亮發光。

image-openday
興學育才

教育是關乎國家興亡和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。港會早在1931年開幕之初,即以辦學為慈務首要。然而好事多磨,直到抗戰之前仍未能成就。港會開辦的第一所具教育性質的慈務,是成立於1939年下半年的深圳難童訓育院。該院為戰鼓所催生,亦迅為戰火所毀滅。港會開辦的第二所同性質的慈業機構,是位於元朗的屏山慈幼院。該院收生63名,衣服書籍饍食及教育各費均由港會提供。學習內容除普通學科外,又兼習農圃樹藝及輕便手工業等技術,務使學生日後可以有自謀生活的能力。

 

屏山慈幼院於1942年因香港淪陷而結束。戰後,港會再以辦學為職志,經過眾修的積極支持和不斷努力,終在蔣法賢會長領導下,於1961年購入港島筲箕灣道廣益大廈308、308A、310號三門牌的二樓作為校舍,其中兩層由院會籌款購得,一層由李作基(道名辰妙)副會長捐資,在9月1日正式開辦香港紅字會慈小學。過了一年,港院會再接再礪,在九龍橫頭磡新區K座開辦一所政府津貼完全小學──香港紅字會九龍慈小學,並於1963年9月開課。1965年,因港島慈小學為地方所限,學位不多,無法滿足需要,港會遂於1971年,通過港府教育司署協助,將柴灣興華新邨第一座校舍,撥交興辦柴灣慈小學。在1970年代前後,港院會又有興辦工業中學的計劃。到1976年時,因見香港經濟開始由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,遂接受港府提議,轉為開辦文法中學。1977年9月中旬,位於港島柴灣華廈街的香港紅字會柴灣慈中學正式開課。1980年代中期,香港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,傳統社區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。因社區人口逐漸老化,收生困難,九龍慈小學於1986年月宣告停辦;柴灣慈中學則於1989年遷校大埔,柴灣校舍在1990年代初結束;至於柴灣慈小學於7年亦因興華邨的改建而停辦。此時,港會積極在新發展區開設學校,繼續辦學理念。目前轄屬學校兩所,即位於大埔富亨邨的香港紅字會大埔慈中學,以及位於屯門良景邨的香港紅字會屯門慈小學。

image-clinic
贈醫施藥

在紅字會的道慈文化中,贈醫施藥是無量功德,各地會只要有能力,都會營辦相關的項目,甚至會創辦醫院,提供免費的中西醫服務。香港紅字會,早在1931開幕之初,便有方科供各界善信參壇問病。1933年下半年,港院常設院壇,來壇問病的人多了起來。1938年底,港會在元朗和屏山的難民收容所內附設臨時診所。1939年初,港會設立世界紅字會深圳難民收容所。為防止所內出現疫情,港會一方面求助壇坫,按方向難民施贈中藥湯飲,另外又在所內設立施診所,為難民提供免費醫療。

 

施診所分為中西醫兩部份,醫生、護士均係志願參與,所有治療及藥物,費用全免。每日來施診所求診的病患約五六十人,除本所難民外,亦有來自深圳本地的貧病者。在之後建立的大埔叉坑難民收容所和元朗屏山慈幼院,內都有施診所或校醫的設立,足見港會對醫療服務的重視。1941年,物價飛漲,凍餒者眾,因營養不良患病致死者無日無之。港會鑒於情況日趨嚴重,除協助政府辦理平糶米站及公共食堂,同時亦決定正式設立贈診所以救助市內貧病者。有關計劃得到著名的西醫師、社會活動家蔣法賢(1942年入修,道名洋澈)的支持。在他的全力協助下,港會確定於港九兩區分別設置西醫贈診所。香港贈診所位於會址一樓,九龍贈診所位於九龍油麻地德興街12號。贈診所不收取任何費用,只為方便貧病,開診後求診者每日共達600餘號。1942年,九龍贈診所因香港淪陷,被迫停辦。在會址一樓的香港贈診所則繼續濟眾,堅忍渡過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歲月。香港重光後,港會贈診所的維持仍為不易。猶幸每年藉各同修襄助,尚可繼續。及至國共戰爭驟興,避難而來人士與日俱增,數年之間,竟達原來香港人口之4倍。為滿足貧病者的需要,港院會不能不增加對贈診所的經費投入。這就有了從1949開始的慈善賣物會的舉行,把募捐的對象一定程度地從同修擴至社會各界人士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戰後復元和向製造業城市發展的歲月中,由於香港缺乏完整和廉宜的公共醫療體系,贈診所成績因而相當卓著,誠為地區貧病者的主要依靠。每年診症約在一萬七八千人次,最高曾達三萬多人次。1963年,地產界聞人李世華(道名仁昌),弘願支持贈診所開辦眼科服務,並捐資作經常費用。及至約1985年,贈診所又開辦免費牙科服務。不過,此時的贈診所,就診人次已因港府於1974年修改公共醫療政策,承擔起保障及促進市民健康的主要責任,而整體處於下降的趨勢中了。今天的港會西醫贈診所,是根據港府《診療所條例》(香港法例第343章)規定註冊的診療所,繼續提供西醫內科、眼科和牙科服務。其服務雖是完全免費,仍具相當水平。醫療器械和藥物,均十分講究,所聘用醫務人員,亦符合港府衛生部門的有關規定。就診人次以2010年的全年統計,內科為1,358人次,眼科2,053人次,牙科1,163人次,合共4,574人次。